處理親子矛盾時,如何有效安撫小朋友情緒?

處理親子矛盾時,如何有效安撫小朋友情緒?

資料來源: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

小朋友和大人之間不時會出現矛盾,原來在處理矛盾時,與小朋友的說話技巧十分重要,先說「你」和先說「我」也有著大分別。

有一次我在電梯口,見到一個小朋友要按電梯按鈕,但是被其他小朋友快一步按了。那個小朋友的情緒馬上很波動,媽媽雖然彎低身想處理他的問題,但是發現小朋友的情緒很難平復,當中牽涉了甚麼呢?

這就是牽涉了媽媽用了幾句說話,當中包括了「你不要哭吧」、「你想怎樣呀?」又或「是否要我去下一層讓你按一下?」我想提醒家長們,如果要平伏一個小朋友的情緒,應避免這類的說話。

如果要平伏一個小朋友的情緒,我們可以嘗試用「我」字開頭,例如是「我見到你」、「我知道你很想」及「爸爸媽媽明白你」。這些說話在小朋友的立場聽起上來,他會覺得你站在他的立場,而不是跟他對著幹,不是與他對立的。

這樣透過你的身體語言,透過安撫和擁抱,有助小朋友慢慢學習平靜,從而再把你想教的東西慢慢灌輸給小朋友,這樣就非常好了。

分類
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

小朋友被取笑被欺負,家長要如何處理?

小朋友被取笑被欺負,家長要如何處理?

資料來源:心理治療師李偉堂

現在全面復課,小朋友有更多時間與同學相處。 有時候在學校裡小朋友可能會被取笑或被欺負,當他不懂抒發這種情緒,可能會作出一些反擊行為,更可能會引來老師誤會。

例如一班小朋友在玩,其中有小朋友因做得不好而被取笑。就在這一刻,這個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怎樣承擔這種被人取笑或欺負的感覺,於是當有機會孩子會推他們或會踢東西,甚至會躺在地上大叫。就在這時候老師來到的時候,見到這樣的場面,很自然就會覺得問題在這個小朋友身上,便會教導他,跟他訓話。但事前發生的事,老師卻未必留意得到。

小朋友在面對被欺負或被取笑的情況下,他不懂得如何舒緩這刻的心情,也成為了很多家長一個頭痛的問題。其實很多時小朋友在生活中被欺負或被取笑,通常第一時間都都會找父母安慰。如果這時父母能適當地安慰他,例如他被人欺負,他會跟媽媽說:「媽媽,他們取笑我。」如果媽媽能在這刻安慰孩子的心情,例如拍拍他,跟他說:「是呀,有時候有些小朋友是會這樣,不要緊的。」其實這刻是一個關鍵的時候,孩子會將這一種安慰的感覺,內化在內心中。

而當小朋友回到學校再被人取笑時,由於之前得到父母的安慰,於是他在這刻就算被人取笑,但也能安慰自己或者甚至不理會別人的取笑,繼續玩或做自己的事。於是少了很多不必要被老師的誤會,以為他在搗蛋、推人、踢別人的東西或大叫。當然另一方面,如果老師能夠適時問小朋友整件事的前因後果,其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,讓小朋友將內心的怨氣舒發出來,令他們心情平靜一些。

父母如何向小朋友表達愛?

父母如何向小朋友表達愛?

資料來源: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

父母可能會擔心對孩子表達過多的愛,會造成溺愛,因而不懂如何對孩子表達愛。一般而言,中國人較為內斂,對愛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來。尤其當你本來想表達你很緊張他,但往往變成另一種態度。

有次我在沙田見到一個媽媽和她的小朋友走失了,然後再重聚,重聚後媽媽的表現是怎樣呢?就是捉著他的手打他  ,一邊打一邊説:「我剛剛見不到你,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。我很擔心你,見不到你怎麽辦呀?」

 

其實大家都知道媽媽是愛他的,但小朋友就感受不到。我經常在講座分享一個例子去表達愛,就是在我小時候爸爸叫了一杯飲料,因為當時錢不多,當叫完一杯熱飲後就問侍應多拿一個杯子。在我面前不停把飲料倒來倒去,想盡快把飲料弄涼,讓小朋友喝的時候不會燙傷嘴巴,而且可以快點喝得到,但我發現如果當小朋友問父母的時候或我問過很多學生的父母,他們都是會答:「這樣會快點變涼。」

家長在回應小朋友時應該表達最深的層次,就是因為我愛你,我不愛你我怎麽會做這事情呢?難道我為旁邊那個做?為旁邊的小朋友做嗎?所以其實我們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可以表達愛,但有一種事一定要記住,如果你害怕造成溺愛,一定要切記以下兩點。

第一點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事,應該要讓他做,你不應該爭著做。第二點就是小朋友犯錯,我們要指正他。在指正的過程中,盡量用到溫柔而堅定,需要嚴肅的時候要嚴肅。但要提醒小朋友記著要説上解決方法,而不是只說NO,只說不對。這樣的話,小朋友是不會進步的。

 

分類
中華文化及藝術

中華文化及藝術

靜觀也有助穩定小朋友情緒?

靜觀也有助穩定小朋友情緒?

 

資料來源: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李坤璇博士(PsyD)

 

近來,不少人都學習靜觀管理情緒,清晰思維,但原來靜觀也能協助我們穩定小朋友的情緒。靜觀又名正念,是揉合了東方哲學和西方科學的一個概念。靜觀其實是指有意識不加批判地將我們的專注力放在此時此刻。我們知道這一刻那個焦點是放在哪裡,我們不會去思考那件事的對與錯,我們只是做觀察和描述。但我們可以如何藉著靜觀穩定小朋友的情緒呢?

最很重要的一環是先停下來,這是需要我們恆常地練習,而透過靜觀的練習,我們會知道用甚麼方法可以令自己或小朋友能很有效地停下來。因為很多時小朋友會聽到媽媽大叫,他就會停下來。但當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或沒有人在他身邊提點他的時候,究竟他可以用甚麼方法停下來?這個就是靜觀時我們能練習到的一個很重要的事情。

第二步就是觀察,我們要用一個怎樣的心態去觀察呢?就是用一個不加批判的心態去觀察。當小朋友有情緒時,我們通常會看到他情緒爆發,然後我們有時候心中會有一些思想或批判性的說話會說出來。如果我們用一個不批判的心態去描述這一個想法,然後我們也感受一下自己的感受,我們才可以透過小朋友的行為看到他的真正需要。

第三步就是用語言描述你當下的感覺或現在當下發生的事情,因為當你使用言語的時候,就會令你的情緒中心點平靜下來。

很記得有一次是兩兄弟吵架,後來其中一個伸了腳,開始惹怒另一個,然後就開始慢慢生氣。他們會踢對方,起初是輕力踢,後來就大力地踢回去。其實當你看到這種情形時,你會覺得很生氣。

首先不要喝止,因為當你喝止時就定性了某個人不對,你定性了之後其中一個會更加生氣,最惡劣就可能是兩個一起生氣,然後會說:「其實我們只是玩玩而已,你這麼認真幹甚麼呢?」所以自己先冷靜下來,再輕描淡寫地問他們:「現在發生甚麼事了?」他們有時可能回答你,這已經是不錯了。如果回答不到,他還在生氣時,你就幫他們分開,也未嘗不可的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學習靜觀有助重新認識孩子優點?

學習靜觀有助重新認識孩子優點?

資料來源: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

家長們平時遇到小朋友各種不同的行為問題,都感到很困擾。例如叫他做功課,他又不做;叫他吃飯,他又坐在那裡玩。當小朋友出現很多不合作的時間時家長就很生氣,可能用一些責備的方式或懲罰的方式去對待小朋友。在很困擾的時候,小朋友也更加不合作,因為他覺得父母很煩,只有一些負面的評價,他的行為就變得日益不合作與不聽話。在靜觀的練習裡,可以幫助父母學習細心地留意此時此刻發生的事,不帶任何的批判感受一下,然後試試用心地跟孩子連繫,留意有沒有一些好的特點。

 

在靜觀教養的小組裡,我們讓家長們透過靜觀進食,透過五官包括視覺、聽覺、味覺、觸覺和嗅覺去感受。例如一粒提子乾,這一刻放進嘴巴裡,感受一下它的質感是怎樣的?它有甚麼變化呢?原來經我們細心的觀察,就會發現原來提子乾是這麽甜的,慢慢放入嘴巴裡面會慢慢融化。

我們就把這種心態轉換去跟孩子的相處裡,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裡,除了他的不合作、發脾氣或鬧情緒外,細心地觀察一下他,去觀察他有沒有其他爸媽是留意不到的東西。在靜觀教養小組裡有媽媽就分享,她留意到除了對兒子不聽她説話時感到生氣外,有些時候很願意去幫她拿一些很重的物件或食物,她覺得兒子是疼愛自己的。

 

甚至乎有些媽媽會提及兒子平常對聲音可能有些敏感,不過新年搶生菜環節,他很努力地搶生菜回來給媽媽,因為他很想媽媽健康平安。媽媽感受到孩子是很疼愛自己的,媽媽從而在日常生活中,留意多點孩子有甚麼做得好的或者合作的時間。例如當你叫了十次叫他不做功課 ,他有一次願意做功課或者有一次願意默書,媽媽都會很欣賞地告訴孩子:「你今天真是很用心,媽媽很欣賞你。」久而久之,孩子也會感受到自己可以做好,而媽媽也不是那麼煩人,也不是只看重我不好的地方,她懂得欣賞我好的地方,他亦會慢慢改善其行為。

我們在臨床裡都看到親子互動關係中,當父母能夠感受到日常生活細微的地方,孩子有甚麼是願意付出?願意去愛惜父母?或者他有甚麼細微的行為做得好的時候,其實很能幫助兩個人的互動和親子關係,而小朋友自己也感受正面一點,他們的信心也會好一點。

小朋友經常推卸責任 家長應問責?

小朋友經常推卸責任 家長應問責?

資料來源:心理治療師李偉堂 

 

每每有事發生,小朋友就會以不同藉口,將責任推卸到別人身上。家長可能會因而責罵小朋友,但如此一來,可能會令小朋友更逃避承擔責任,面對這種情況,家長可以怎樣做?

 

首先當家長問小朋友「事情為甚麼沒完成?」或「為甚麼不懂?」的時候,家長是想小朋友承擔責任。但這時候小朋友會想要推搪,將責任交給其他人,歸根究底家長心裡其實都想小朋友做到這個責任。你要知道負責任最開始是小朋友有沒有空間去做決定 ,因為有空間叫作有自主的感覺。如果小朋友能夠有一種自主的感覺,會更加容易負責任。



舉例他不懂做功課,問他為甚麼不懂,他說老師沒教、老師教得不好或其他同學很吵。那一刻如果家長繼續要說他不專心,只會令小朋友把責任拋得更遠。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知道既然要面對困難,我們要怎樣做得更好,然後跟小朋友一起想辦法。

小朋友會覺得他有責任去做好事情,自然他就會把責住放回自己身上讓自己做到。而當小朋友能夠自己做到事情,他便會更願意承擔責任。所以這是我常說家長最重要的不是問責,因為問責只會教會小朋友卸責,而相對我們可以幫小朋友一起承擔責任,完成事情。這就是我們常教小朋友,承擔責任最重要的心得。

長大了反而不願行 如何改善小朋友扭抱習慣?

長大了反而不願行 如何改善小朋友扭抱習慣?

資料來源:心理治療師李偉堂

 

小朋友約一歲,慢慢學會走路。初時小朋友都會很興奮,四處探索。但漸漸又會要求大人抱,不願自己走。家長都會感到頭痛,有時候可能是孩子真的累了,有時候只是想得到被抱的親蜜感。面對小朋友要求父母抱,家長可怎樣做呢?

 

部份家長曾向我提過小朋友1歲的時候尚未學會走路,但就很想走路。當後來學會走路後,那段時候就特別喜歡走路,家長很高興,嬰兒車可以留在家中,以為小朋友往後可以乖乖地走路。但沒料到小朋友熟悉走路後,反而想家長抱,甚至父母要帶嬰兒車外出,去那裡都坐嬰兒車。


確實,每個人都「偏心」,父母也如是。不論是先天的性格及後天的培育,都會令他們鍾愛某些表現及行為模式。若父母沒有深思這個問題,他們不會因為孩子都是自己子女而眼光突然變得開闊。

對於孩子的不同性格,父母或會對某些特質特別欣賞,某些特質較為抗拒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問題是父母必須對這種狀況有所意識及察覺,並讓自己先跳出狹隘的框架,讓自己在父母的角色中成長,增加自己眼界的寬度和闊度,並學習欣賞孩子性格的差異,從心底裡欣賞孩子獨特的優點,在日常生活中傳遞出去,讓孩子接收得到,能自我肯定,這樣才能避免手足相爭的問題惡化,令孩子產生不必要的嫉妒及猜忌。


在孩子年幼的階段,母親的角色尤為重要,因為母親與孩子的互動質素如何,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及安全感建立有關鍵性的影響。在最近這幾個個案中,不約而同地發現孩子家中都有一個活潑開朗、善解人意、喜歡表現自己,甚得大人及老師歡心的兄弟姊妹。在言談之間,筆者也看到母親在描述這人見人愛的孩子時那份喜悅及自豪,無怪個案中的孩子因性格較內向、寡言、害羞和謹慎, 往往有被比下去的感覺。

 

如果沒有帶嬰兒車的話,就是父母的體力大考驗。父母當然想小朋友重新再走路,有些父母就說:「如果不走路便不外出了。」父母其實都想跟小朋友外出走走、玩一下又開心一下,所以不如與小朋友訂下目標。例如去到那裡就抱,去到那裡就走路,在出門前有這個承諾。例如當小朋友剛出升降機門外就說要抱,剛剛說過我們要落到樓下,由樓下屋苑門口到大閘才抱。我們有目標給小朋友,小朋友自然更加向前走,到了樓下就抱,父母答應了他抱到大閘,把小朋友放回地上。

有時候小朋友很即興突然說要抱,父母可以跟小朋友說,我們走到對面的燈位才抱。一方面大家都享受到親子樂趣,二來小朋友有目標,知道走到那裡才抱,自然就更願意多走一點。有時候小朋友真的累了,又或者抱的感覺其實很親密,有時候小朋友想抱一下得到親密的感覺。所以我們要讓小朋友知道我們會抱,不過有個目標例如走到那裡,在那段時間就可以抱,這樣大家也開心。

兄弟姊妹常爭執 家長角色尤重要

兄弟姊妹常爭執 家長角色尤重要

撰文:家庭動力創辦人-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-兒童遊戲治療師(吳綺琴)

近來接受遊戲治療的個案中,有好幾個孩子的情緒問題都與年幼的兄弟姊妹相處有關。但大多數的起源都不是甚麼大爭執,而是在細微的互動中,大家都在爭取母親的關注,比較彼此之間得到母親多少的正面回應,比較母親對誰的「愛」多一些!孩子的手足相爭,往往是因為對兄弟姊妹產生嫉妒,而藉機發洩不滿情緒。


確實,每個人都「偏心」,父母也如是。不論是先天的性格及後天的培育,都會令他們鍾愛某些表現及行為模式。若父母沒有深思這個問題,他們不會因為孩子都是自己子女而眼光突然變得開闊。

 

對於孩子的不同性格,父母或會對某些特質特別欣賞,某些特質較為抗拒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問題是父母必須對這種狀況有所意識及察覺,並讓自己先跳出狹隘的框架,讓自己在父母的角色中成長,增加自己眼界的寬度和闊度,並學習欣賞孩子性格的差異,從心底裡欣賞孩子獨特的優點,在日常生活中傳遞出去,讓孩子接收得到,能自我肯定,這樣才能避免手足相爭的問題惡化,令孩子產生不必要的嫉妒及猜忌。


在孩子年幼的階段,母親的角色尤為重要,因為母親與孩子的互動質素如何,對孩子的自我價值及安全感建立有關鍵性的影響。在最近這幾個個案中,不約而同地發現孩子家中都有一個活潑開朗、善解人意、喜歡表現自己,甚得大人及老師歡心的兄弟姊妹。在言談之間,筆者也看到母親在描述這人見人愛的孩子時那份喜悅及自豪,無怪個案中的孩子因性格較內向、寡言、害羞和謹慎, 往往有被比下去的感覺。

有一位母親也意識到要欣賞兒子的能力,於是不斷讚賞他,但在性格上,卻不經意地鼓勵兒子以姐姐為榜樣,多表達和融入群體當中,但這實在非孩子性格的本質,令孩子會懷疑自己的性格一定是有甚麼缺憾,不能得到母親接納。這種內在的傷痛,很容易化為孩子對姐姐的嫉妒情緖,令父母更覺得孩子對姐姐的態度無理,會更進一步令孩子不能走出這個負面循環。


筆者建議父母不要拿孩子來比較,對較內向、害羞、寡言和謹慎的孩子,多安撫他們:「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學哥哥一樣與小朋友玩,你靜靜地觀察已是一種參與,待你覺得安心時再出去玩也不遲!」或說「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像姐姐那樣健談或喜歡在人前表演,媽媽喜歡你能按自己的意思,在你認為適當的時候表達自己便可以了。」

對情緒反應較大和行為較衝動的孩子,在安全的情況下,先聆聽他們,後才幫助他們糾正行為:「你的反應這麼大,要打哥哥,你心裡一定感到很憤怒,讓我聽聽你的感受好嗎?」父母有時候確實要處理孩子「爭些甚麼」,但有更多的時候,父母要做的是滿足孩子心理及情感的需要,肯定他們的本質,孩子自然能夠好好相處!

對孩子發怒前 家長先反問自己這3個問題

對孩子發怒前 家長先反問自己這3個問題

撰文: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

有些家長性格可能比較衝動,甚至習慣將問題歸咎於孩子身上,例如孩子不聽話、故意激怒家長或頑皮等。而當孩子做不到自己要求時會對孩子發怒,但這樣會令孩子逐漸疏遠父母,長遠下來會破壞親子關係。

父母的性格、原生家庭及在不途徑學習的育兒方法,都會影響親子的相處模式及親子關係。而大人想法本身都會影響大人的心情,如果大人發現自己與小朋友相處,經常出現衝突,影響了親子關係,我們可以向自己反問3個問題:

  1. 有否其他可能性

假如孩子不能按照父母要求完全功課,父母的第一想法大多是孩子只顧玩樂而不做功課,但真正原因可能是他們不懂得做,需要家長的指導,如果家長把先入為主的想法當作事實,可能就會忽略孩子的需要和困難,破壞親子關係。

  1. 自己的想法有否被證實

有些家長常常說孩子是「故意惹怒他」,然後把孩子的行為看作是孩子不聽話,但可能孩子做出行為的原因只是不小心,但父母就被主觀感覺影響誤會了孩子。

  1. 自己的想法對目標有幫助嗎?

如果家長的目標是希望修補親子關係,但自己經常抱持孩子是「故意和自己作對」的想法,這種想法對自己的目標真的有幫助嗎?家長可以嘗試找一些比較現實、有理據的想法,才能幫助自己達到目標。